浅析经典书法之美的清晰性读马斌先生书法观典

来源:模糊系统与数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诚然,书法艺术中的许多审美特征具有朦胧性、模糊性和思辨性,使得审美外延无限扩展、内涵异常深邃,与清晰、准确和客观审美保持着一定距离。但没有清晰也就无所谓的模糊,缘

诚然,书法艺术中的许多审美特征具有朦胧性、模糊性和思辨性,使得审美外延无限扩展、内涵异常深邃,与清晰、准确和客观审美保持着一定距离。但没有清晰也就无所谓的模糊,缘此,书法审美许多特征又是直观、具体和可感的。譬如“神韵”这一审美范畴,一直被艺术家们界定为书法审美模糊性最集中的表现。表面上看,“神韵”是指飘飘忽忽存在于人的心思与情绪中绵延如缕的味道,剪不断理还乱,呈现朦胧的印记,但是,这种印记却又是十分清晰直观的,确实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。明陆时雍在《诗镜总论》中说:“诗之佳,拂拂如风,洋洋如水,一往神韵,行乎其间。”就是指艺术创作要重视形外之意,“文已尽而意有余”,“神韵”便出现其间。从这个层面讲,“神韵”十分具体直观,处于更高层次且明白清晰的审美境界。同样,书法审美中,还有如“雅致”“风骨”“意象”“意境”“隐秀”等等,也都具有清晰这一特征。唯有清晰才使得书法艺术的审美系统全面、翔实与丰赡。

马斌先生的《书法观典》正是用简练而流利的文笔,记录清晰的书法之美。其实,书法欣赏根本问题是发现与展示美的问题,美无处不在,它或附丽于书法作品,或孕育于相关理论,或存在于书家品性与时代风范。所以,书法审美既可以从作品出发,可以从书法演进流变出发,也可以从时代思潮和考评考证出发,向人们多角度多视域展示美凸显美炫耀美。马斌先生抓住这个要害中枢,尽可能地探赜钩深书法作品内在之美,虽无滔滔宏词,但要言不烦句句切入肯綮。他避开烦琐的哲学玄妙,避开难解的民族心结,也避开多维审美传递,而就作品赏作品,去除一切赏析承受之重,一意介入书法本体进行合矩中规、毫无枝蔓式诠释,给予总结提炼,彰显善美。

《书法观典》列出专门板块“书家简介”,重在说明书法审美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、时代思潮下发生和发展的,境遇是书法之美得以清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。社会时代风尚、个人成长足履总会给艺术烙上深深印记,一个书家总是在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下创作,在某种文艺氛围里书写,那么这个环境和风气一定会影响到书家对题材、风格、意境的取舍与追求。纵观书法的演进,从王羲之,到欧阳询,到苏轼,到赵孟頫,到康有为,他们的书法风格,都深深浸染着时代的风涛与喧嚣。

《书法观典》列举王羲之《姨母帖》等十帖,在“书家简介”中就特别提出“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”“长大后却辩才出众,素有美誉”,短短数语,揭示魏晋那个特定的世势时事。确实,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与思想形态,以张扬个性为特征,以佛家和道教崇尚自然为意识,都给予他们激活个体生命、走向自由境界更大的空间。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在《中国美学史》中说得好,王羲之书法“未流于疏狂,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和中和的审美理想”,故成为“门阀名士们的高妙意兴和专业所在”。正因为时代背景清晰,所以书法之美才清晰可见。书法评论家们喜欢畅谈书法审美的模糊与朦胧,殊不知,在模糊的背后,都有着十分清晰的文化背景,而这文化背景又清晰地营造着书法之美,从这点来研习,书法之美何以恍惚而不可捉摸?我们再看《书法观典》,对邓文原、吴镇、张雨、柯九思等书家作出个体性简介,而个体性简介又组合成一个群体性简介,就是说明元代人文条件有异于其他朝代,特殊时代造就出元代特殊的书法面貌,这个书法面貌卓然屹立在书法历史的山河之中。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,汉族地位卑下,士人仕途无望,思想十分痛苦,他们的书法特征明显笼罩着复兴汉室的色彩,以超脱、清逸、放怀不束为艺术追求。至此,谁也不会再否认这种书法审美的清晰,它像年轮刻度一样精准,道道有痕,不可改辙。

为了表白书法之美的清晰,《书法观典》“观典赏析”别开生面,就是“回归书作本体”,特别是对笔法和结体赏析给予浓墨重彩。现代学者范文澜在他《中国通史·隋唐五代时期》中有一段论述:“任何一种学术,如果出现烦琐的解读,说明这种学术已无新的境界可辟,随之而来的只能是衰落或灭亡。”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,举例魏晋之际,散文严谨详赡,语言整齐藻饰,骈偶化越来越浓,遣词造句技巧更为讲究,此时出现了《文心雕龙》《文选》《文赋》等重要的理论篇什,而晋之士人却放弃这些布满清规戒律的章句,改谈玄学,从弥漫的烦琐文风和苛刻的义律中解脱出来,精神得到释放,境界为之一新。范文澜这一观点,在“观典赏析”中得到极好的印证。

文章来源:《模糊系统与数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mhxtysxzz.cn/qikandaodu/2021/0303/379.html



上一篇: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模糊与意识状态
下一篇:绘画创作中关于形象的模糊化研究

模糊系统与数学投稿 | 模糊系统与数学编辑部| 模糊系统与数学版面费 | 模糊系统与数学论文发表 | 模糊系统与数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模糊系统与数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